昔日热闹灯笼沙水乡景区,为何衰败?
一一谈乡村文创项目可持续性
曾祥裕 曾海亮
珠海斗门水多,其中有一个独特的水乡,名叫灯笼沙。
说起灯笼沙,有一段美妙动人的民间传说。灯笼有火,白藤有市,这是流传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
传说是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一日乘舟云游到磨刀门,只见这里云蒸霞蔚,气象万千,连忙捏指一算,便预知几百年后此处必变成风水宝地。于是顺口吟诵:“灯笼有火,白藤有市,应在天下太平时。”他吟诵完后,随手将中有碧绿竹枝向苍茫的大海掷去。霎时,化成了一大片翠苍的芦苇丛,托住了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日积月累,便成为了灯笼沙。
早几年灯笼沙独特的水乡风光和水上婚嫁风俗,被炒作的热热闹闹,被民间资本打造成景区,一时车水马龙,游客络绎不绝,一条狭窄乡道挤得水泄不通。
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年灯笼沙水乡景区门庭冷落,投资者和管理人员各奔东西,当今为何衰败?
依我之见,水乡人靠水边而居,又靠水养鱼,收入可观,对乡村文创没有积极性,不在乎依靠什么景区开发,从中获利。
加上一条村道不宽,车来车往,若运鱼车辆来了,停顿下来,则会堵塞交通。
所以,乡民对此意见很大,认为景区开发影响了他们正常生活和生产。
再则,该景区亮点是水上婚嫁集体婚礼表演,初看觉得新鲜,再看就有厌倦感。这说明景区亮点单一,再难以持续。
何况,水乡两岸建筑没有风格,与乌镇、西塘水乡风光相比,无法媲美。
正是上述内外环境不如人意,才导致此景区热闹一时后昙花一现。
如今走进灯笼沙,呈现眼前的是一个衰败的景区,舞台的设施残旧不堪,表演早已撤销,成了被世人冷落的废墟一样!
民营资本期望借鸡生蛋的作法,打了水漂,血本无归!
灯笼沙乡旅项目失败,给人许多启迪。
一是景区定位和布局要得当。很多游客来乡村体验生活,观赏风景,大都是为了享受乡村的自然之气。所以景区开发要有特色,而且项目不可单调。
二是旅游观光项目要做成功,要天时地利人和,没有取得原住民支持,此项目难以为继。
总之,不是所有创业都能成功,不是所有乡村文旅项目都能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