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五华棉洋寻龙证穴记 曾祥裕 曾海亮 暮秋,我的梅州风水文化之旅走进五华县棉洋镇天柱山。 天柱山位于棉洋和桥江的交界处,与同属名山的七畲径遥遥相对。 同行弟子曾中贵介绍,天柱山是棉洋的父母山,是棉洋的山水名片。 九月初十,恰逢棉洋围举行庙会,我们分享了庙会大联欢快乐,乘兴攀登天柱山,当地人说“天柱山,离天三尺三”,但我以为此言过于夸张,论高其主峰海拔仅590多米,但却因巍峨险峻,群峰绵延,巍峨挺拔如屏而得名。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赏名山要多维角度亲近它,才能体悟其风貌。我们环绕天柱山,从山脚、山腰,直至山顶,沿路有“喜雨宫”、“西天别境”、“灵应宫”等古寺宫庙,这印证了名山仙气绕,有仙则名。 我们攀登至在天柱山顶峰,俯瞰山下棉洋镇的圩镇全貌,一览无余,整个圩镇此时就像一幅浓淡相宜的田园山水画卷。 名山有好茶。 据地方志介绍,天柱山茶得益于“天柱峰峦,高峙云表,晓雾布浸,淑气钟之,故味不待熏焙,自然馨香,而悬崖绝壁间有不种自生者,尤为难得,谷雨采贮,不减龙团雀舌也。” 据介绍,每当春夏之交,满坡满谷兰蕙竞放,淡雾清香溶成一体,于是茶树汲取香雾,丛丛茶棵,枝枝嫩叶,翠绿欲滴。采摘焙干后,经泉水冲泡,茶叶又绽开,汤色清亮,一股香气袅袅上升,喝后味浓而回甜,沁人心脾。 名山出人才。 天柱山也被当地人视为“龙脉”,整个山形宛似猛虎卧地,而尾巴则弯回卷曲。而明朝开国功臣陈秀甫的祠堂就在“猛虎”的尾巴上。陈氏公祠风水格局就叫“寒虎咬尾”。 一进入陈家祠,最醒目的就是由明朝皇帝朱元璋亲笔写的“皇恩宠锡”四字牌匾。据《五华县志》记载, 1367年十月,朱元璋特令汤和为征南将军,陈秀甫随军征战福建、广东等地,并因解运公粮有功,被朱元璋封为光禄大夫,还赐建了“皇恩宠锡”牌坊。
大凡风水宝地以生龙口为标志。 陈氏祠堂选址之功非凡。最神奇的还是祠堂神台下有一个生龙口,年年岁岁,有取之不一种被当地人称作的“神土”。 陈秀甫的后裔来祭拜,几乎人人都要在穴里抓一把神土,取其“源源不尽”之意,拿回家去供奉。 据说不管多少人取土,就不见小穴里的土会减少,也不见穴变大变深,这是“神土”之一奇。神土之二奇是,穴里表层的土,总是松散的。取完了,却又冒出一层松土来。有好事者把这层土用力夯实,但第二天,它又变松散了。当地群众对这种“今天夯实,明日松散”的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将其名为“神土”。
除陈氏宗祠之外,曾氏蟹形祠也因非常出名,一是蟹形祠为峦头派喝形,势来形应的典型案例,有钳记为证: 千里灵犀一脉通,层峦护卫见真龙。 羊塘过峡峰腰格,虎径穿田鹤膝风。 朱屋岗头玄武甲,溍缸湖畔育英雄。 蟹形祠宇谁为主,五世曾公号海隆。 该祠出了一位武功奇才曾榜眼,更让人对蟹形祠之风水效应刮目相看。 传说在清朝乾隆五十五年,这里出了一个榜眼曾琼琲。他28岁赴省城乡试中了武举人,殿试点为一甲榜眼及第,授殿前花翎侍卫,后任江西下历都司、河南中军大将等职。退休老干部曾叔向我们介绍,由于曾榜眼一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而且为官清正,品格高尚,71 岁告老还乡时仅带有百两银子,回乡后,他用这些银子购置学田,资助兴学育才,为乡民传习武艺,这也许就影响了五华人形成崇文重武的传统。 游罢五华天柱山,我想起了刘禹锡(唐代)《陋室铭》:
曾祥裕撰于2018.10.20于梅州梅台文创园 (为了满足有志学习中国杨公古法风水者的需要, 曾祥裕风水团队决定将于十一月中旬在广东梅州举办杨公古法风水学习和名人名地风水考察活动,内容详见文后及网站:http://www.zxyfs.com ,http://www.gnfspx.com,咨询电话19907975916,微信号13766307454) |